悉尼馬拉松賽事回顧

【ALISON在七大馬最多的攀升賽道PB 4分鐘 三個月汗水與堅持最終濃縮在這 3 小時 10 分 59 秒】撰文:悉尼馬拉松香港女子第三ALISON

PB 的關鍵:高效訓練
在所有訓練中,變速跑對我來說至關重要。我不再只是以相同的配速跑完全程,而是將變速跑納入訓練計劃中。這讓我學會在疲憊時調配體力,甚至提升速度。除了基本的輕鬆跑(EASYRUN)、輕鬆節奏跑(EASY TEMPO)和間歇跑(INTERVAL)之外,我也會根據自身狀況加入漸進式配速,例如每兩公里將平均配速提升 5-10 秒;或是 200 米全力跑後搭配200 米恢復跑。這些變化能刺激肌肉和心肺,提升身體對速度的適應性,而不是古板地用單一配速前進。
賽事回顧:悉尼馬拉松當天
比賽當天氣溫 8°C,賽道爬升約 313 米,下降約 396 米。
槍聲一響,人潮如洪水般湧動。起跑前 1-2 公里例行性塞車,隨後便跑進晨光熹微下的悉尼港灣大橋。多數人都在振臂歡呼,冷風吹拂下,受到賽事熱烈的氣氛,腎上腺素飆升,不知不覺地在大斜坡下坡時加速。
我沒有特別的配速計畫,也沒看手錶,選擇相信自己。到了 4 公里處,我已見到 3:10 的配速員(PACER)。他正帶領著身後十多位跑者。5-10 公里賽道相對平坦但不好跑,我勉強跟著配速員,其中有 1-2 公里是單線窄道,人群不斷穿梭。10 公里時,我吃了第一包能量膠。配速員報時 45 分整,並告訴大家:「還有 32 公里,接下來會均速前進。」他的均速在上下坡和平面都保持在 4:30,然後在 12-13 公里處便進入了瘋狂的斜坡路段。
賽事回顧:悉尼馬拉松當天
20 公里處,我吃下第二包能量膠。半馬用時約 1 小時 34 分,感覺有機會刷新個人紀錄(PB)。23 公里時,我見到了臺灣選手曹純玉,但當時我已經有點累,沒有力氣替她加油,便默默地向前跑去。
27 公里,我開始感到肚子餓,手腳發軟,趕緊吃下第三包能量膠。28公里,我跑進前一天去過的公園,完全沒有昨天遊玩的心情,只覺得自己在兜圈子,但沿路的歡呼聲不斷。35 公里,我準備迎接最後的挑戰,吃下第四包能量膠。
基本上每個水站我都會快速喝幾口水,一方面讓自己保持清醒,另一方面降溫。最痛苦的是 40 公里處的皇家植物園,簡直是個大魔王。在公園裡繞了個大圈,跑極了都沒盡頭,然後又是上坡,我能感受到大臀肌肉在無聲吶喊。最後 1.3 公里的大斜坡,我以 3 分多的配速衝刺,結束了這場漫長而浪漫的一個人的旅程。
給跑者的建議:文化與賽事 文化差異
在美加、澳洲,人們沒有說「加油(add oil)」的習慣。他們的鼓勵方式更為直接,例如「Keep it up!」、「You're doing awesome!」、「Go for it!」或「You can do it!」。孩子們也會伸出手來,與跑者擊掌(high five)來給予力量。

悉尼馬拉松參賽攻略

行李寄放:悉尼馬拉松當天不設寄物櫃,需提前在 EXPO 辦理寄物手續,將行李放入大會指定的塑膠袋中。如果當天較冷,記得準備額外衣物或雨衣在起跑前保暖。
交通:起跑當天,跑者可憑號碼布免費搭乘指定公共交通工具。起跑時間比一般馬拉松早(2025 年為早上 6:30),起跑點在悉尼北區,距離市區有一段距離。建議住在鐵路站附近,方便當天搭車,因為許多大眾交通工具在凌晨就開始運行。
賽道難度:悉尼馬拉松比波士頓和香港渣打馬拉松都更難,路面起伏大且轉彎多,可定義為「多坡馬拉松(Hilly marathon)」。前半程容易因起跑與氣氛影響配速,主要的大坡位於 12、26 和 40 公里處,其餘則為隱藏式的小坡。建議保留體力應對後半程。
補給:悉尼馬拉松的補給站數量較少。前 5 公里只有 1 個水站,建議起跑時自備少量飲用水。大會只在 10 公里和 20 公里處提供能量膠,其餘是電解水和水,建議跑者自備足夠的能量補給,以免後半程體力不支。

那條終點線永遠都在,
等待著永不放棄的您們。

返回網誌

發表留言

請注意,留言須先通過審核才能發佈。